首页 
 机构简介 
 新闻公告 
 党建思政 
 招生工作 
 就业工作 
 培养工作 
 学科建设 
 学生工作 
 资助工作 
 信息查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导师简介 >> 专业介绍 >> 正文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2011-01-04 14:00     (浏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于1998年被兵团教委评为重点建设学科, 20036月份重新审定时,再次被评定为兵团重点建设学科。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学院的直接领导下,经过8年的建设,使本学科取得了较大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并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和学术梯队人才培养,已在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科技服务力量等方面都得了到很大的提高。目前已建设成师资队伍梯队合理、课程设置合理、主干课程和教材建设成绩显著、教学成果突出,做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学科。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科技服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自治区和兵团农业生产第一线输送了大量的实用型农业科技人才。

一、学科建设概况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建设经历了19987月—20036月和20037月—20056月两个发展阶段。经过八年的学科建设,学科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第一,学术梯队结构更加合理。目前有教师26人,平均年龄33.7岁,高、中、初级职称比例为10.70.6,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6人,占教师总人数的61.5%,在读硕土研究生5人;第二,学科研究方向更加明确,主要围绕海岛棉高产生理生态和高产栽培技术原理及体系及海岛棉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农田保护性耕作原理与技术体系和干旱区植物营养特性与施肥3个方向的研究;第三,实验室建设取得长足进展。拥有供本科生教学用的实验室4个,供教师和研究生用的作物高产实验室1个,仪器调设备总价值250万元,比19986月份以前增加了4.5倍,实验室总面积达500m2,能够满足本学科实验教学及科研的要求;第四,教学层次上了新台阶。2003年随着学校硕士学位授预权的获得,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同时被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现已招收两批硕士研究生。

二、学术队伍建设

  19986月份以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有教师18人,助理实验师2名,平均年龄35.6岁,学科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3人,教师高、中、初级职称比例为1:1.5:0.5,没有一个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到20036月时有教师17人,平均年龄34.8岁,年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2人,教师高、中、初级职称比例为120.4,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人,占教师总人数的17.6%。到20056月,本学科有教师26(民族教师2),实验师2名,平均年龄33.7岁,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8名,讲师8名,助教7名,教师高、中、初级职称比例为10.70.6,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6人,占教师总人数的61.5%。经过八年的学科建设,尤其是2003年以后,学术队伍建设步伐加快,目前已建成一支结构基本合理,学术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学术队伍。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上能够完成汉族、民族本科专科学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在科研上具有承担完成省部级研究项目的能力;对社会服务方面,具有承担科技咨询、科技扶贫、和科技攻关等科技服务的能力。形成了一支思想素质过硬、基础理论扎实的教学、科研和科技服务群体。

三、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与研究进展

  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南疆地域气候特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主要围绕“海岛棉研究”“高产生理生态、高产栽培技术原理及体系、海岛棉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干旱区农田保护性耕作原理与技术体系”和“干旱区植物营养特性与施肥”三个方向进行研究。三个研究方向均新疆自治区和兵团农业生产发展、社会需求和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相关。并且三个研究方向都有学术水平较高、造诣较深的学术骨干队伍。

  1、海岛棉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高产生理生态、高产栽培技术原理及体系、海岛棉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海岛棉高产生理生态研究:从细胞、器官、个体、群体不同水平上全面系统地研究塔里木早熟海岛棉的光合生理、营养生理、水分生理机理。已发表了部分相关研究论文,并且在向更深的层次进行研究;海岛棉高产栽培技术原理及体系研究:以新疆南疆特定自然生态环境和栽培高产栽培技术出发。从海岛棉的产量、品质形成机理与环境和栽培措施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探讨科学有效的综合调控措施,并借助计算机对产量形成过程进行动态模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海岛棉优质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途径。目前已基本录制完成了一部约30分钟的科教片;海岛棉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育种上提供抗逆性强的海岛棉种质资源和生产上提供早熟高产抗病虫害的新品种,保证我国海岛棉生产持久健康地发展。已有2个海岛棉品系参加自治区区试,2006年还将有1-2个品系参加区试。

  2、干旱区农田保护性耕作原理与技术体系:针对目前农业环境逐渐恶化形势,探讨农田实行保护性耕作的生产原理与保护性耕作程序,在运用精准施肥与灌溉的前提下,研究保护性耕作的多熟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为南疆实行耕作改制,发展生态环保农业提供服务。在玉米、小麦、棉花、油葵等作物上进行了免耕种植试验与示范,已喀什地区的英吉沙县、蔬勒县等县推广10余万亩地,直接经济效益300多万元。

  3、干旱区植物营养特性与施肥:针对南疆绿洲灌溉农业和特殊地理环境条件下,主要农作物的营养特性和需肥规律进行研究,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真正做到合理高效施肥,达到节肥增产、防治和减少产品及环境污染的目的。已基本确定了海岛棉氮素营养诊断指标,掌握了南疆棉田土壤养分年动态变化的规律,为棉花生长发育期间的营养诊断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建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重点学科以来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998年—2005年,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共承担各类项目25个,其中省部级课题14项,学校课题11项。已完成15项,在研10项。(1)

()、主要科研成果

  本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通过上述项目的研究,获教育部教学优秀成果奖2项,自治区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通过兵团科技成果鉴定项目6个,获兵团科技成果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学校科技成果进步奖二等奖1项,参加编专著和教材3部,发表与学科方向相关论文150余篇,发表在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水土保持学报、棉花学报、中国棉花、干旱地区农业研究、西北植物学报、西北农业学报等一级学报或核心期刊的论文数量达60%以上。(2)

1 承担科研项目一览表

项目名称

级别

年限

经费(万元)

新疆棉花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兵团

1995-1998

10

棉花持续高产与棉田资源维护综合技术的研究

农业部

1996-1999

6

棉花超高产形成机理和关键技术研究

兵团

1996-1999

4.5

棉花双百万亩双百斤两高一优综合技术研究与开发

农业部

1997-1999

 

机采棉农艺配套措施研究

兵团

1997-1999

 

塔里木海岛棉光合生理生态的研究

校级

1996-1999

1.2

提高棉田肥力技术体系和棉花高产高效施肥体系的研究与示范

自治区

1996-2000

3

测土施肥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校重点

1999-2003

6

棉花引种与选育

校重点

1999-2002

2.4

干旱区农田有机养分循环机理的研究

教育部

2000-2002

12

长绒棉营养诊断指标研究

教育部

2001-2003

6

南疆油葵高产高效调控栽培技术研究

校级

1999-2002

0.6

地方自然保健植物覆膜栽培试验

校级

1999-2002

0.45

小麦早熟品种选育

校级

2001-2003

0.9

塔里木海岛棉高产优质的源库生理研究

教育部

2001-2003

12

发展生态农业治理沙漠化土地技术研究与示范

农业部

2003-2005

15

耕地地力保护

农机化司

2003-2005

30

长绒棉高产高效生产机理研究

教育部

2003-2005

1.8

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盐运移规律研究

自治区

2004-2007

4

棉花高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推广

兵团

2004-2005

4

皮棉单产200kg以上棉花超高产综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兵团

2005-2006

4

节水灌溉条件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化规律研究

校重点

2005-2007

4

海岛棉高产化栽培生理基础及决策系统研究

校重点

2004-2006

1

早熟海岛棉和中早熟陆地棉新品种选育

校重点

2004-2008

18

南疆棉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

校内

2005-2007

1.3

2   近几年取得的成果表

成果名称

等级

新疆棉花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1999年兵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棉花持续高产与棉田资源维护综合技术研究

2000年兵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棉花双百万亩双百斤两高一优综合技术研究

2001年通过兵团科委鉴定

机采棉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2000年通过兵团科委鉴定

作物栽培学

自治区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宽膜植棉早熟高产理论与实践

2004兵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测土施肥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2004年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遗传育种学课件

2005年教育部优秀课件奖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课件

2005年教育部优秀课件奖

四、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为我院传统优势学科,主要承担农学、植保、资环、农经、农业推广等专业的17门课程,其中本科生课程11门,专科生课程7门担任课程教师1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授课率为100%。

  主干课程: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基础,作物栽培技术,作物育种学,耕作学,普通遗传学。

主要课程:田间设计及研究法,作物抗病虫育种,土壤学,数量遗传,种子生产原理与技术,种子检验,农业技术与推广,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植物生理学,农业区划学。

(二)研究生培养能力

  经过学校和学院及学科教师的共同多年努力建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于20049月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在校攻读硕土研究生人数13名。现在本学科的师资力量已具备培养研究生的能力。随着学科师资力量的继续增强,学科建设的进一步提升,今后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招收方向将进一步扩大。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3)

3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学位课

 

 

选修课

 

 

选修课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基础外语

6

170

作物生态学

3

60

植物生殖生物学

2

40

专业外语

40

作物化控理论与技术

2

40

分子遗传学

3

60

自然辨证发

3

60

植物生理研究法

1

30

现代仪器分析

2

40

高级植物生理学

3

60

生物化学研究法

1

40

植物营养原理

3

60

高级生物化学

3

60

作物遗传育种学专题

4

80

多元统计

2

40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题讨论

2

4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

80

植物生长模拟

1

20

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

2

40

植物营养与进展

2

40

农业现代化专题

1

20

农业生态系统分析

2

40

植物显微技术

3

60

农业环境保护

1

20

 

 

 

计算机应用与技术

2

40

 

 

 

 

(三)青年教师培训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属综合专业学科,要求教师即有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1998年以来,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培养方式,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1、采取派青年教师到县团扶贫蹲点、挂职,每年参加科技服务、科技咨询、科技攻关、兵团高产验收、专项调查等工作,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在这几年里,共有9人参加过上述各项活动,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青年教师生产实践经验;

  2、在青年教师培养上实行导师制,在有一定经验的老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并参与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做到传帮带;在教学上实行课程主讲教师制,助教听课、答疑、批改作业;青年教师开课,实行教学跟踪制度,学科组进行评议,使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为青年创造条件参加疆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兄弟院校专门进修外语,为他们考取更高学历打基础。

  4、为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水平,学校也加大了培养力度。19981999年我校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举办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本学科组80%的教师获得了证书。2001年以来,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的方式,送青年教师到全国各大院校攻读硕士学位,到200412月,已有7名教师学成回到教学岗位,目前在读硕土研究生5人。此外,学校还通过优惠政策引进人才以加强各学科的建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从其他院校引进研究生6人,使本学科的人才梯队比例更加合理,研究生学历层次的教师比例大大提高。

  经过学校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现在,本学科组60%以上的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大多数教师都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和教学。

五、教学与科研支撑条件

()、实验室条件

  学科下设有“作物栽培实验室”、“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土壤农化实验室”、“植物生理实验室”和“作物高产研究室”及“农业试验站”,实验室总面积达500m2,有250万元的仪器设备,比19986月份以前4.5倍,5万元以上的仪器全部是近5年购置(4)。有专职实验师负责管理。可滿足本科生教学、研究生教学、及教师进行科学研究。

  百余亩规划整齐配套的试验用地。2000年新建农试站,对站区林、路、渠进行了科学规划,并完善了库房、围墙、管理工人住房近600m2的房建,修建花场一个,配备了整套农机具和拖拉机,2002年初投资12万余元打机井2眼,保证了试验用水,现该站已成为毕业生生产实习基地。试验站有专人领导并配专职工人负责管理。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组已有近30m2的学科办公室,并配有电脑、微拍数码照像机、便携式数字摄录机等,为学科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了场所,并为教材建设、教学素材的获取提供了保证。目前,一个新型的、多功能的作物栽培与耕作实验室正在建设中,将会进一步改善本学科教学和科研条件。

4   可供学科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

主要仪器设备

型号

数量

单价

厂家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3208

1

100000

上海分析仪器厂

LI-6400P光合仪

LI-6400P

1

39867美元

美国LI-COR公司

荧光叶绿素仪

PAM2100

1

238000.00

德国“ALZ”公司

分光光度计

NOVA60

1

62127

德国

大地电导仪

EM38

1

144552

意大利

植物茎流仪

DL-3000

1

140237

美国

反射式光度计

 

1

14147

澳作ICT

手提式激光叶面积仪

CI-203

1

54072

美国CID

植物冠层图像分析仪

CI-110

1

72620

美国CID

中子反射仪

503DR

1

85057

澳作ICT

光合测定系统

BAU

1

49000

国产

灌溉管理软件

BROBS

1

24780.00

北京澳作生态仪器公司

笔记本电脑

康柏林1200

1

16800.00

美国康柏公司

分光光度计

NOVA60

1

62127.64

便携式叶绿素仪

SPAD-502

1

23598.40

澳大利亚

红外CO2分析仪

JXC-3820袖珍式

1

11700

北京金信诚有限公司

低温生化培养箱(-10度)

SPJ-200T

1

12800

江苏金坛大地自动化仪器厂

数码相机

澳林帕斯C5050

1

21796

 

()、图书资料及信息获取能力

  校图书馆现有藏书60余万册,其中中文图书约有56万册,外文图书约4万册。年订购各类期刊约1300种,其中自然科学类有800余种,社会科学类约400余种,外文期刊百余种,维文期刊50余种,中外文检索工具书40余种。通过校局域网可浏览、查阅参考书目和全文数据库,或通过因特网收集各类信息;院资料室长期订有学科新购专业工具书100余册,学术交流材料30套,可基本满足参考用书的查阅;新置声像资料、光盘12套册,实物标本50套,挂图150张,可满足教学使用。

六、管理制度建设

 ()、组织健全

  校学术委员会 → 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 → 院长 → 学科负责人 → 研究方向负责人 → 课题负责人。

  为加强学科的建设,校学术委员会对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成立了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人由学校主管教学领导、教务处和学院领导组成。经费管理由教务处审批,专款专用,以保证学科建设顺利完成。校设立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办公室,直接负责建设计划实施与管理,建立院、学科组负责制,院方给予指导、督促,并作定期检查,课程负责人负责具体实施。

()、制度完善

  为确保重点学科建设的顺利实施,专门制定了《塔里木农垦大学学科建设内容与目标》,《塔里木农垦大学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管理办法》,《塔里木农垦大学重点学科管理办法》等制度。

 

打印本文    收藏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8 Graduate Department 塔里木大学研究生处 地址:新疆阿拉尔市 邮编:843300 电话: 0997-4682652